从创造力看古埃及文明兴衰李晓东【摘 要】随着人类学和考古学知识不断积累,古埃及文明起源问题越来越清晰,但其兴衰的关键因素仍需进一步探讨。远古时期,尼罗河为埃及人提供了便利的交流渠道,使不同地域的智慧不断“碰撞”,从而促使文字产生,埃及完成了从史前文明向历史时期的飞跃。维系古埃及文明繁荣的关键在于,古埃及人建立了一套以法老为核心,内宫、外宫、神庙和军队“四驾马车”协同运作的机构。然而,经历2000多年发展,由于自然环境改变与缺乏创新动力,以及未能进入铁器时代,古埃及文明最终走向衰落。古埃及文明的兴衰警示我们,以现代理性精神把握历史大势,对保持文明长盛不衰十分重要。【关 键 词】古埃及;文明兴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创造力【作者简介】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长春 130024)。【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22.6.41~57
拜占庭帝国黑暗时代的人口危机及其治理庞国庆【摘 要】在拜占庭帝国的黑暗时代,由于瘟疫多次复发和外敌频繁入侵,帝国人口资源在短期内锐减。人口骤减造成拜占庭帝国的商业、手工业和农业全面衰落,从而导致帝国财政严重紧缺,动摇了帝国的经济基础。拜占庭统治者为了实现“衰后复兴”,采取了一系列缓解帝国人口危机的举措。从短期政策来看,拜占庭统治者实施人口迁徙战略,通过重新分配帝国内部人口资源,来优先复苏帝国核心区域的经济和城防;通过迁入外邦人口,争夺人口资源,来增强帝国的军事防御,增加社会劳动力。从长期政策来看,拜占庭统治者鼓励世俗生活,打击修道主义,提升女性和儿童的社会地位,倡导多生多育的社会风气,从而推动人口自然快速增长。这些政策最终解决了人口危机,进而推动拜占庭帝国走向复兴。【关 键 词】拜占庭帝国;黑暗时代;人口危机;瘟疫;帝国治理【作者简介】庞国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2022.6.132~152
【基金项目】本文是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项目“拜占庭帝国7-8世纪的法律编纂研究”(ZX20210066)、中 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3批特别资助(站中)项目“拜占廷帝国的希腊认同研究(9-12世纪)”(2020T130325)的阶段 性成果。
试论美国早期的自耕农传统与“农业神话”原祖杰【摘 要】从殖民地时期到建国初期的早期美国社会是一个以自耕农为主的农业社会,自耕农的独立、自足与社区意识,不仅成为早期移民在新大陆安身立命的生活目标,也成为杰斐逊民主的基础和“美国信条”的依托;不仅吸引了欧洲人的“他者”眼光,也加强了美国人的文化自信。从知识精英到普通大众对自耕农精神的认同和褒扬被理查德·霍夫斯塔特称为“农业神话”,而这一切又构成了城市化转型中很多新城市人乡村情结的核心。19世纪粗放的城市化虽然为美国人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却也难掩新城市人对静谧、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眷恋。自耕农传统和“农业神话”不仅长期左右着美国早期的政治和文化,也影响到后来的城市规划和郊区化趋势。【关 键 词】美国历史;自耕农传统;城市化转型;乡村情结;“农业神话”;杰斐逊民主【作者简介】原祖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成都 610064)。【原文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春),2023.1.169~18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211)。
拉维斯与19世纪晚期法国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王 玮 吕一民【摘 要】经历了大革命开启的一个世纪的动荡、冲突之后,特别是共和国初年因巴黎公社等事件严重撕裂法国社会情况下,共和派人士一旦执掌第三共和国政权就力求依托理性、民主,在寻求民族团结和精神统一上获得突破,同时还希冀让共和国本身更令人信服地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知识”当时已被视为“进步”最理想的标志,共和派大权在握后始终高度重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在对第三共和国至关重要的历史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上,时为法国史坛领军人物的拉维斯最为值得关注。他不仅大力倡导和构建符合共和派理念的史学研究,无论是在历史知识的生产还是传播方面均表现活跃,堪称“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教师”。鉴此,本文拟在知识史视野下探讨第三共和国前期拉维斯何以在建构拉维斯式史学以及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方面用力甚勤,居功至伟。【关 键 词】拉维斯;第三共和国;历史学;知识生产与传播【作者简介】王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巴黎索邦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 100871);吕一民,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杭州 310058)。【原文出处】《浙江学刊》(杭州),2022.6.209~21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殖民扩张史料整理与研究”(21&ZD248)阶段性成果。
关于“美国例外论”的历史反思李剑鸣【摘 要】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美国例外论”,并非“山巅之城”“上帝选民”“天定命运”“美国信条”的简单叠加或组合,而体现为美国人因率先享有自由、实现自治而产生的自信、自豪和“使命”意识,其核心理念和基本话语均形成于美国建国时期。不过,《独立宣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作为一个集体的美国建国者才是“美国例外论”的“缔造者”,而且“开明的”欧洲思想界也隔洋呼应,共同参与了“美国例外论”的建构。通常所谓“清教起源说”和“托克维尔发明说”也都于史无征。那些与清教相关的“例外论”表述,大多是后世在对“美国例外论”加以调整和重构时所添加的。托克维尔在阐述“美国例外论”方面的确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其有关观念和话语也与美国建国者如出一辙。以往对“美国例外论”的批判在思路和方法上也颇有局限,有必要从美国统治体制的文化心理基础、美国的国家身份塑造“、移民国家”的“国族构建”以及“例外论”与“普世论”的张力着眼,重新认识“美国例外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与意义。【关 键 词】美国例外论;自由和自治;美国建国者;国家特性;国族构建【作者简介】李剑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 200433)。【原文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京),2022.6.1~30
《斯拉夫女人告别曲》:20世纪俄国历史变迁中的政治符号和历史记忆张建华【摘 要】1912年诞生并唱响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斯拉夫女人告别曲》,是一首源于民间却反复被“政治化”的歌曲。它经历20世纪百年的俄国历史变迁和政治风云,穿越了俄罗斯帝国—临时政府—苏联—当代俄罗斯的历史时空,其本身负载了深厚的时代印痕和更为厚重的历史记忆,拥有较为特殊的史料价值和明显的史学意义。《斯拉夫女人告别曲》在对外战争或防御外敌方面是最鲜明的国家符号和民族旗帜,是超越民族、政治和阶层差异的最大公约数,是实现聚合各种力量同仇敌忾的工具。此曲在其历史流传过程中曾经伴随着俄国政治分歧和国家动荡,但最终则扮演了政治和解与民族和谐的重要角色,以鲜活的方式印证了20世纪俄国历史的演变进程。【关 键 词】俄国;《斯拉夫女人告别曲》;阿加普金;历史记忆;政治符号【作者简介】张建华,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黑河学院特聘教授(北京 100875)。【原文出处】《史学月刊》(开封),2023.1.96~1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藏1950年前中共档案文献的整理与研 究”(21&ZD031)。